新闻中心

行业资讯

绿电直连新政要点解读

2025-07-25 16:36:07

图片3XIN.jpg

近期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《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》(发改能源〔2025〕650号)发布,文件明确提出“绿电直连”概念,鼓励企业自建新能源项目、自用绿色电力。什么是绿电直连?绿电直连是指风电、太阳能发电、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不直接接入公共电网,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电力用户供给绿电,可实现供给电量清晰物理溯源的模式。也就是说,你厂里的电直接来自你自己(或合作方)的风电/光伏场,而不是混在大电网里。当电用完了,你再依靠市场竞争的电价,在现货或长约市场中“买电”补充。这种模式下,用户与电源一对一,用电过程清清楚楚。



什么是绿电直连,与靠电网买电有何区别?

传统模式下,企业向电网购电,电网再统筹调度各地电源,发电和用电之间“众流归源”,用户根本没法明确自己用的电是哪种能源发的。而绿电直连则打破了这一常规:企业可以和新能源项目签订多年期购电合同(PPA)或能源管理协议,用专线把绿电送到厂区自用。政策明确,新建的新能源电源免于申请电力业务许可证,用电企业只需通过合同就能合法用电,无需额外“取证”。换言之,只要签约、装设好专线,企业就获得了一份跟它离得最近的“低碳通行证”。从用电角度看,用绿电直连相当于工厂屋顶(或厂区旁)装了大规模光伏/风电,每一度用电都能确认来自清洁能源。这与传统全靠电网供应大不相同:以前你买的是混合发电、大电网输配的电力;现在则更像是自己的小电厂自己用。








政策重点支持谁?典型受益者:重工业、自备电厂和外向型企业

国家此举的直连对象和支持对象很明确。规定了几类典型场景:

一是新增负荷。如果一家新厂要上马,配套建设太阳能或风电场就能直接供电;

二是已有负荷,尤其是那些有燃煤/燃气自备电厂的工厂。在企业将现有自备厂的“新能源发展基金”全部缴清后,可以通过压减这些自备厂出力,用绿电来替代。换句话说,以前自备厂多发电卖剩余,现在鼓励它们少发电、让位给太阳能风能;

三是出口导向型企业。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,如新能源电池厂等,利用周边丰富的风光资源,就地开展绿电直连。这类企业对绿色能源需求刚性,比如知名车企要求供应商100%用绿电否则不采购,对应了国家的碳关税和电池法案压力;

四是存量新能源项目。那些装了机但没并网的风电光伏项目,如果当地电网消纳不足,也可申请直连输出。总体来说,政府鼓励各种经营主体(不含电网公司)参与投资绿电直连项目,但主要惠及负荷大、自备厂多、用电稳定的工厂,如制造业、化工、新能源产业等。而一般规模小的厂区或只想兼职卖电的机构,目前参与难度较大。








政策背后的动因:电改深化、双碳压力和绿色竞争



为什么要推“绿电直连”?背后既有国家能源转型的大局考量,也有企业层面的压力。

一方面,国内新能源装机剧增,给传统电网消纳带来了难题。前不久我国风光发电新增装机超过7433万千瓦,累计突破14.82亿千瓦,首次超过火电。然而,我国电网主要由省级调度负责,新能源上网后要靠大电网消纳,压力巨大。从德国等国的跨省平衡看,我国缺乏二三级平衡机制,新能源富余时只能靠降负荷或弃电。为此,需要像源网荷储、智能微电网这样的就地消纳模式来减轻大电网压力;绿电直连能降低输配损耗、提高发用匹配度,让用电企业主动调节负荷,分担电网调峰压力。

另一方面,国际和市场对“绿色用能”要求越来越高,企业需要找到应对之策。海外碳关税(CBAM)和欧盟电池法案等规定要求对照产品的碳足迹征税或核查,中国平均电网发电的碳排放因子很高,出口产品不得不“买碳权”。加之特斯拉、苹果等跨国大厂纷纷规定供应链要限期100%使用绿电,否则砍单,国内出口企业压力山大。在这种背景下,绿电直连成为认可的物理绿电供应方式,为企业提供了保供碳排双赢的新路径。简言之,政策出发点是“需求拉动”:既要深入推进配电改革、构建新型电力体系,又要实现双碳目标,还要让企业在全球绿色竞争中不吃亏。








企业的实惠:降本增稳、锁价保洁



对工商业用户来说,绿电直连承诺的好处不少。

成本更可控:通过“自建+自用”模式,企业可以大量利用自有或租赁土地发展风光项目,不必再全部依赖屋顶光伏,从而提高自供电比例。有分析指出,这相当于给自备电厂“分得一杯羹”,即使是在厂外建设,也能让更多清洁电力为自身生产服务。自用比例提高之后,企业购电成本自然下降。

收益更稳定:项目中电源和负荷利益一致,本质上签订了多年期购电合同。这意味着电力价格锁定、收益相对稳定,不必担心未来电网价格大起大落。对新能源开发商而言,这也降低了融资成本和建设风险。

绿色收益:通过直连项目,企业用电可以物理计入清洁能源消纳,形成真实的碳减排。这有助于企业争取绿色融资、减轻碳配额负担,提升品牌形象(享受国际企业对纯净能源供应的认可)。未来若能把多余电送入电网参加市场交易,还可能在电能量和辅助服务上额外获利。总之,企业既省钱又增信:省去了过高的网购电费,同时锁定长约电价;还获得了可观的绿色碳资产。








限制条件与风险提示

但“自建+自用”并非普惠良方,企业实施前需留意几点风险。首先,这套模式并非零成本、零风险。专家提醒,用户必须承担建设和维护成本,还要承担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。简单地说,太阳风电电价虽低,但设备投资大,企业需要判断好回报周期。再者,新能源发电存在间歇性,小系统为保证可靠性往往比大电网更昂贵。如果不规划好储能或灵活负荷,当风不来、太阳不晒时,产电会影响生产稳定;过剩发电时期又要想办法储存或卖出。

适合的企业才能做:用电量大、负荷稳定、还有一定调节能力的工厂最合适;要是小厂电量不多,就不划算。

政策条件也要过关:比如现货市场尚未全面推广的地区,直连项目“余电上网”受到限制;项目规模、并网容量都要向地方主管部门备案;即使是绿电直连,也必须按规定缴纳输配电费、可再生能源基金等费用,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,这意味着并非完全“脱离国家电网”。换言之,新模式给企业带来弹性和便利,但也要求企业有更强的规划和技术能力:要配备功率预测、储能和智能调节设施,根据自身峰谷负荷设定目标,否则一旦设计脱轨或新能源利用效率低下,就容易“实际不及预期”。








绿电直连是一场对传统用电方式的挑战,也是企业拥抱能源革命的良机。面对双碳与全球市场的压力,企业用户亟需重新认识“电”:它既是纯粹的商品,也是绿色低碳的生产要素。新政鼓励的“自建+自用”模式,从根本上   让用能企业成为新能源消纳的主体,这既能降低企业成本,又有助于实现全社会的清洁低碳目标。尽管路径上有技术和管理难题,但风险可控、机会可寻。希望更多企业提高认识、提前筹划能源布局:灵活运用直连专线、储能等方式,多元化能源采购,将用电提效和降碳同步考量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新的电力生态下稳站“绿电”风口,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。


返回